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 | 会员中心 | 我要投稿 91站长网 (https://www.91zhanzhang.com.cn/)- 科技、建站、经验、云计算、5G、大数据,站长网!
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营销 > 电子商务 > 正文

便利店+生鲜的“进化” 为什么卖不好菜?

发布时间:2019-12-07 00:58:56 所属栏目:电子商务 来源:站长网
导读:核心导读 (讯)便利店+卖菜的几种不同模式。 便利店卖菜的几个悖论 卖菜的背后充斥着多大野心? 虽然便利店做卖菜这门生意很艰难,但各家似乎并没有想放弃的意思。 苏宁菜场近日公布了布局半年多时间的成绩单:先后完成南京、北京、上海三大城市的布局,因
副标题[/!--empirenews.page--]

核心导读

(讯)便利店+卖菜的几种不同模式。

便利店卖菜的几个悖论

卖菜的背后充斥着多大野心?

虽然便利店做卖菜这门生意很艰难,但各家似乎并没有想放弃的意思。

苏宁菜场近日公布了布局半年多时间的成绩单:先后完成南京、北京、上海三大城市的布局,因为苏宁菜场是依托苏宁小店进行布局,目前上线苏宁菜场的门店达到350家。

此外,在北京市场就开出500多家门店的便利蜂也在测试卖菜生意,今年9月中旬在便利蜂APP上线“蜂超市菜场”,国庆期间已经在京津地区全面上线。

近日,零售老板内参走访了一家朝阳路上的苏宁小店,这家小店去年开业的时候商品品类还是很丰富的,除了便利店常规商品外,还有专门陈列小家电的货架,而最显眼的,当然就是位于门店入口处的果蔬堆头。

如今,这家开在社区中的苏宁小店,品类已经精简很多,例如小家电货架消失了,蔬菜堆头也不见了,并且门店还专门辟出一块区域租给了酒品专卖店。

对于撤销蔬菜品类的原因,店员稍显无奈:“之前总部规定一天卖100块钱的菜就会每天配送,但我们这个店一天才卖20块钱左右,所以就撤掉了。”那么这个店的果蔬品类为何销量如此惨淡?店员将原因归结为隔壁就是一家大超市。

也因为线下蔬菜品类不好,苏宁菜场目前也没有覆盖到这家门店。但这家小店面临的问题显然不止生鲜卖不动,“平均一天销量只有三四千,这家店想不亏的话每天至少要做到1万五。”店员透露。

对于集团为什么亏钱也要做便利店,这名店员坦言自己不明白,但他知道苏宁正在打造一个大生态,“您看苏宁现在有超市、家电卖场、便利店,还上线生鲜、洗衣等服务,就是打造一个生意的闭环嘛。”

虽然苏宁做生鲜比较难,但集团战略却能贯彻到一线员工的头脑中,还是挺难得的,起码苏宁小店的店员偏年轻,偶尔还有点互联网思维,相比雇用了不少大妈的本土便利店好邻居来说,服务上是高出一截的。

有意思的是,在这家苏宁小店的不远处,就是一家开在主干道上的便利蜂,上述店员坦言,这家便利蜂的生意比苏宁小店好,但因为选址在人流量更大的主干道、店员数较多,成本也比苏宁小店高很多。“我们这家店不是24小时开店,只有两名店员。”

确实,相比于便利蜂专挑黄金位置入驻,且尽量标准化运营,苏宁小店则会针对不同选址的门店,员工数量、是否24小时运营都有不同规定。看来,虽然张近东曾表示苏宁小店即便亏200亿也要一直干下去,但在具体运营层面还是比较注重成本管控的。

一边是赚钱并不容易的便利店业态,一边是抓紧上线的卖菜业务,生鲜真的是便利店不可或缺的品类么?这种组合究竟会一片光明还是一地鸡毛?

便利店+生鲜的“进化”

便利店去卖菜并不是新鲜事儿。并且,便利店+生鲜也不是内资便利店的狂欢,7-Eleven、罗森等日系便利店也早在探索这条路了。

7-Eleven在2014年6月就开始在北京的社区店面内试水时令蔬菜。2017年,7-Eleven进一步在流量更大的东直门店摆上了蔬菜水果货架。但截至目前,7-Eleven卖生鲜并没有得到更大的推广。

同时,今年3月,北京首农与罗森宣布共同进军社区生鲜便利零售事业,预计首批社区生鲜便利店在2019年内开出。

而罗森构想的社区生鲜便利店业态,北京本土的便利店品牌好邻居,已经在践行的路上。今年6月,据界面新闻报道,针对社区提供生鲜品类的好邻居绿标店已经有40多个,完成改造的店铺则不到十家。

在好邻居绿标店中,除了便利店相关商品,生鲜区的面积通常占到一半,是便利店+生鲜结合的典型业态。

但今年对卖菜生意发起集中攻势的苏宁小店、便利蜂,似乎并不打算沿袭好邻居的卖菜模式,便利蜂和苏宁小店都不主在店里卖生鲜,顶多只是用一个小的堆头做部分商品的陈列,而是用APP去承载生鲜全品类,也就是希望用线上去拓展生鲜这个品类。

在便利蜂APP内,生鲜果蔬在首页的“蜂超市”频道,从产品上看,蜂超市内的生鲜品还是比较丰富的,包括蔬菜、水果、肉禽蛋、乳品、酒水饮料、水产冻品等几个大类。其中,蔬菜、水果品类较为丰富,基本满足社区居民日常所需。但肉类、水产冻品就比较聚焦,例如肉类只做猪肉,鱼类只有小平鱼、带鱼、黄花鱼、金鲳鱼等常见品类。

在苏宁小店APP里,苏宁菜场入口显眼,并且打上了“百万补贴”的标语。在苏宁菜场,分类似乎比便利蜂更细致,包括蔬菜、水果、海鲜水产、半成品菜、肉蛋禽、豆制品、面点、大米等。

显然,在有着互联网基因的苏宁和便利蜂看来,便利店的品类拓展可以通过线上去完成,而没必要体现在门店端。

但是,苏宁小店和便利蜂提供的卖菜服务,都是当天下单,次日到店自提或者配送到家,这种服务与到店即时购买的便利性,可以说走的是另外一种风格。

总之,便利店在卖菜这条道路上,一是不死心,二是模式上不断创新,看起来是在不断迭代进化,但有时候另辟蹊径也可能是踩坑。

便利店卖菜为啥屡战屡败?

目前看来便利店卖菜不太成功,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,便利店进攻菜场困难重重的时候,但菜店卖便利店的商品却如鱼得水。

笔者所住小区周边便利店、菜店林立,有一天不知出于什么原因,那家菜店突然增加了很多零食、饮料酒水、调料品等便利店会有的商品,此后,这家生鲜店的人流不减反增,生意真的不要太火爆。

当然,这家生鲜店生意好的核心原因绝对不是因为上线了便利店商品,从消费者角度来说,生鲜品类足够丰富、足够新鲜、距离用户足够近,这些要素是这家生鲜店受欢迎的核心原因。

但当你购买蔬菜水果的时候,随手搭配几件零食、乳品饮料等似乎也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。可是如果试想一下,你去便利店买商品,要随手搭配一袋子菜,总觉得有些怪异。

菜店卖水,卖的是可即用的单品;便利店卖菜,需要卖出一套解决方案。而卖菜的解决方案,必须要在至少100个生鲜单品里,让消费者找到做饭的搭配方案。

进入菜店的用户,本身就是基于一种计划性需求做消费,即满足在家做菜的计划性消费,而用户一旦要在家做饭,他的需求就会变得多样,蔬菜、水果、零食等都成了家庭生活的必需品。在做好生鲜品类的同时,菜店再去补足零食品类就成了锦上添花的事情。

反观进入便利店的用户,便利店要满足的是用户快速获取商品的需求,也就是在进入便利店之前,用户的需求已经很聚焦,就是冲着某件商品来的,便利店可以帮助他省时省力地获得想要的商品。

便利店有限的面积也不能激发用户逛的欲望,有限的品类也很难让用户在便利店去联想自己更多样的需求,它的核心卖点就是便利、快速。

(编辑:91站长网)

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

热点阅读